沙棘喜光,耐寒,耐酷熱,耐風沙及干旱氣候。對土壤適應性強。 中國沙棘亞種,面積最大,占我國沙棘資源面積的80%以上,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。
種植沙棘春秋兩季均可。通常春季在4月-5月上旬,秋季在10月中下旬-11月上旬,樹木落葉后,土壤凍結前。秋季栽植的苗木,第二年春天生根發芽早,等晚zhidao春干旱來臨時樹已恢復正常,增強了抗旱性,秋季種植比春季種植效果好。
擴展資料:
分布于中國河北、內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西部。常生長于海拔800-3600米溫帶地區向陽的山嵴、谷內地、干涸河床地或山坡,多礫石或沙質土壤或黃土上。中國黃土高原極為普遍。
中國西北地區由于干旱少雨,土地瘠薄,大部分地區直接栽種喬木難于成活或成小老頭樹,植被恢復難度很大。而沙棘具有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的特點,因此每畝荒地只需栽種120-150棵,4-5年即可郁閉成林。
并且沙棘的苗木較小,一般株高在30-50厘米,地徑5-8毫米,栽種沙棘的勞動強度不大,一個普通勞力一天可以栽沙棘5-6畝。容這對西北地區來講,能夠有效解決地廣人少的問題,便于進行大規模種植,快速恢復植被。
形態描述
落葉灌木或喬木,高5~10m,具粗壯棘刺。枝幼時密被褐銹色鱗片。葉互生,線性或線狀披針形,兩端鈍尖,下面密被淡白色鱗片;葉柄極短?;ㄏ热~開放,雌雄異株;短總狀花序腋生于頭年枝上;花小,淡黃色,雄花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2623239被2裂,雄蕊4;雌花花被筒囊狀,頂端2裂。果為肉質花被筒包圍,近球形,橙黃色?;ㄆ?~4月,果期9~10月。生于河邊、高山、草原。
性狀描述
采制
10~11月采摘成熟果實,曬干。果實呈類球形或扁球形,有的數個粘連,單個直徑5~8mm。表面橙黃色或棕紅色,皺縮,基部具短小果?;蚬:?,頂端有殘存花柱。果肉油潤,質柔軟。種子斜卵形,長約4mm,寬約2mm,表面褐色,有光澤,中間有1縱溝,種皮較硬,種仁乳白色,有油性。氣微,味酸、澀。
分布情況
它的地理分布很廣,在東經2°-123°北緯27°一69°之間,跨歐亞兩洲溫帶地區,分為六個種和十二個亞種。我國是沙棘屬植物分布區面積最大,種類最多的國家。目前有山西、陜西、內蒙古、河北、甘肅、寧夏、遼寧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新疆、西藏等19個省和自治區都有分布,總面積達1800萬畝。
我國天然生長的沙棘主要有以下種(亞種):
中國沙棘亞種,面積最大,占我國沙棘資源面積的80%以上,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。目前我國在水土流失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即是這種沙棘。
中亞沙棘,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南。 中亞沙棘的生境,遠處楊樹后的雪山是昆侖山脈
西藏沙棘,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。
肋果沙棘,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。
蒙古沙棘,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北。俄羅斯主要以這種沙棘為育種材料,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種。